已經開學兩個月了,今天有位媽媽到園裡參觀,她提到四歲的兒子想要找新的學校,因為在原來的學校「學不到東西」。這個小男孩是全家族中唯一的男孩,所以家裡的人都很重視他的教育,媽媽覺得這個孩子很聰明,學校教的不夠,他希望學校的老師可以額外的教他的孩子,例如寫字、數學。他常問孩子「在學校學什麼?」,孩子總是回答「我在學校玩得好開心。」,媽媽因此擔心孩子在學校祇有玩而已,學不到任何東西,所以決定到別的學校看看。問及為何不等新的學期再換學校,她認為那是浪費錢,浪費孩子的時間。
 

想一想,問題在哪裡?
 

>我們到底要四歲的孩子學什麼「東西」? 

>玩是學習嗎? 

>我的孩子真的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嗎?
 

我們該怎麼辦?
 

通常我們希望孩子能學點「東西」的時候,意思就是希望孩子在認知方面有所獲得。在托兒所或幼稚園階段的孩子,他的成長任務絕不僅是認知上的獲得,學會ㄅㄆㄇㄈ,ABCD或數數並不代表他有全面性的發展,也不能因此認定孩子就永遠跑在前頭。現代的父母處心積慮的為孩子建造最好的環境,為的不就是希望他贏在起跑點上,所以將以前國小才學的東西都向下延伸到托兒所或幼稚園階段;孩子真的變聰明了嗎?如果問問學校的老師,現在教的孩子有較十年前教的孩子聰明嗎?答案可能和你想像的不同。
 

學齡前階段的孩子除了認知的發展外,社會、情緒的發展也正為日後成長奠定基礎。一但這些發展被忽略或跳過,他將無法適應社會團體;沒有學習正向的表達情緒,影響身心健康更遑論有積極、高成就的學習了。美國幼教協會(NAEYC)提倡適齡發展實務,提醒幼教人員要注意兒童的發展階段、兒童的個別差異及文化背景,適齡適性的發展才不至於揠苗助長。日本的幼兒園家長認為教孩子五十音在家做就可以了,到學校是學如何過團體生活,學會與別人相處,將來上了小學、國中很辛苦的,學齡前就強調學習成就實在太沉重了。德國的幼兒園並不刻意安排認知取向的學習,他們的孩子就在遊戲中學習;他們的孩子在學齡前或學齡階段絕對沒有比我們的孩子優秀,但他們看到的是孩子長大後是否仍保有持續學習的態度、不受拘束的創造思考、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。
 

至於玩是不是學習,許多的幼教專家非常強調遊戲對兒童的發展的重要性,它不僅促進身體發展,包括大小肌肉的協調、精細動作的技巧,遊戲也增強孩子認知的發展,增加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。Piaget 與Vygotsky的理論也認為兒童從遊戲中發展表徵思考,可促進記憶及使用記憶策略。另外遊戲也助長溝通技巧的發展。從與他人遊戲中學到如何溝通協調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過程,且語言的學習也在這過程當中有的充分的練習與成長。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較自我為中心的,與其他孩子遊戲時,扮演不同的角色,他們更可以學會同理心,學習從別人的立場看事情。
 

我們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爸爸、媽媽及家人的心肝寶貝。無疑地,每個孩子受重視的程度較以前高出很多,許多幼稚園、托兒所也盡量配合家長的要求,其實在課程結構上已偏重在語言與才藝上的學習,似乎不需要在加重孩子的負擔,畢竟學習是長遠的,如何讓孩子保持學習動機比強迫他學習來的重要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